close
金門<十八支樑>是水頭聚落700年,是最重要的清代建築群
明末已蔚為較大型的聚落規模,清初「遷界」實施焦土政策(Scorched Earth Policy)影響所至,
阻礙了一定程度的發展,直到清康熙二十年(一六八一)沿海諸府州縣收復金、廈之後,總督姚啟聖、巡撫吳興祚
其中,修建於清乾隆八年(一七四三年)的黃氏大宗及三一年(一七六六年)的「酉堂」和
四十年(一七七五年)左右的黃厝頂「十八支樑」最具代表性,也是水頭最重要的清代建築。
根據「金門水頭」筆者李金生田野調查,乾隆年間有黃秦(黃贏侯)在杭州開設綢布莊,黃楚在錦州經營油米生意、
黃俊在廈門一帶走船,均在累積可觀的財富之後,返鄉建屋安頓家族,此係黃厝頂「十八支樑」雙落大厝出現的背景。
註: 本章節摘自「金門水頭」李金生 著
作者簡介: 李金生,福建省惠安縣人,一九五六年出生於金門(金城鎮模範街)
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。
著有 <雞奄山頂談珠山歷史,一九九八年,金門縣政府印行>
<金門文化休閒導覽手冊,撰文,一九九九年,金門縣政印行>
全站熱搜